医药健康行业投资“风向标” —— 热门赛道几时回暖,行业风向变化几何_医疗_产经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产经频道首页 > 医疗 >
 

医药健康行业投资“风向标” —— 热门赛道几时回暖,行业风向变化几何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22-08-17 19:04:00
字号:

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市场的震荡下行几乎波及了医疗健康领域的每一个细分赛道。

过去,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可以用“狂热”来形容,但从去年中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二级市场价值体系重构,传导至一级市场,不确定性加剧,投资越发趋于理性。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创新生物制药这个细分赛道,从最早吃到行业发展的红利,到受宏观市场环境的影响,叠加细分领域的阶段性调整,面临估值低、募资难、账上现金亮起红灯的问题。

现阶段,资本在一些“过热”的赛道上,态度逐渐趋于冷静,但在头部机构的投资名单上,已经出现了诸如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生命科学、数字医疗等领域,这些领域似乎是契合着当下广受关注的“新能源”、“碳中和”、“智能制造”这样的大趋势。

医药健康投资缺钱还是缺信心?热门赛道还能“回温”吗?投资风向是否随大趋势而转变?把握价值规律能否穿越周期波动?

日前,财经网对话投资机构、券商、财务咨询各领域的几位重量级嘉宾,透过资本端的敏锐视角洞悉产业的发展与变化。

本期嘉宾:

红杉中国合伙人 杨云霞

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 王海蛟

易凯资本合伙人、健康产业联席负责人 李钢

海通证券联席首席医药分析师 贺文斌

 

【医药健康投资缺钱还是缺信心?】

财经网:过去,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可以用“狂热”来形容,但从去年中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二级市场泡沫破裂,价值体系重构,传导至一级市场,不确定性加剧,投资越发趋于理性。

目前投资机构是缺钱还是缺信心?经历过去一年的调整,真如市场所担心的那样,投资进度放缓,规模在缩减么?

杨云霞: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大家既不缺钱,也不缺信心,因为任何一个市场的发展其实都是螺旋式的上升,都是在波动中成长。所以资本市场的这种调整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个为了让整个市场更加健康发展的一个正常情况。

在我们看来,诗和远方永远都是存在的,人类所有的创新与努力也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生命本身更加有价值,生活质量更高。所以人是我们所有技术服务的根本,让人作为一个个体能够更加健康的生活其实才是医疗健康投资的根本主题。从这个维度来讲,希望大家不要着急,给资本市场一段时间,也给我们的企业家一段时间,让他们能够更加理性的去看待市场,从而更加从容的去开发自己的技术和产品。

王海蛟: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领域,我们一直关注的是需求端、支付端、供给端。

需求端长期稳定增长,是现在为数不多的优势行业,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均收入的上升都带来了需求的刚性增长。现在短期内碰到一些困难但从长期来看需求始终在且刚性增长,没有满足的临床需求是非常多的,我们有那么多没有解决的疾病问题康复问题以及预防问题,都有助于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作为投资人,以我们的情况而论,相较过往的节奏,上半年大家出差减少,但是投资的频率并没有降低,我想下半年大家可以听到更多的好信息。投资人应该都抱着中长期布局这样的心态,一级市场投资不像股票波动一样,3天、5天就要看到净值变化。

李钢:从一级市场投资的交易量来,同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并没有大家预计的那么多,大概是20%左右,对应的金额,1-6月份下降了40%,下降的金额比较

疫情原因、政治经济环境等变化可能都会产生影响,但是,整个大健康领域,目前大概是有8到10万亿的市场空间,我们有太多未被满足的需求,不光是临床需求,甚至是养老需求,生活质量提高后对健康的普遍需求。

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但是我们依旧是有梦想和远方。

贺文斌:长期来说我觉得医药投资既不缺钱也不缺机会。

二级市场上,每天都看到股价的波动,所以基金经理投资者也经常会问为什么跌了?

短期来看,在资金方面,这几年二级市场权益规模增加,2015-2016年,百亿级的基金经理可能是稀缺的,现在百亿基金经理越来越多,甚至有千亿级的基金经理,所以资本不缺钱。

但过去几年CRO领域发展非常好,CRO是一个资本驱动的行业,投融资的波动的确影响到大家对CRO的反应和投资,这是过去几年医药领域比较重要的一个投资板块,所以投融资的波动的确对二级市场医药板块的投资有一定影响。

回到投资信心上,今年整个上半年医药投资在权益基金里面的比重大概在5%左右,是过去十年来的新低。现在整体来说,特别好的公司估值特别贵,估值低的公司,大家又会关注到各种瑕疵,所以信心方面可能也有些缺乏。

【热门赛道还能“回温”吗?】

财经网: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医疗健康领域经历了明显的去泡沫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创新生物制药这个细分赛道,从最早吃到行业发展的红利,到近一段时间,受到宏观市场环境的影响,叠加细分领域的阶段性调整,面临估值低、募资难、账上现金亮起红灯的问题,开始讨论“节衣缩食”度过寒冬。

现阶段来看,面对估值高、花钱多的创新生物制药行业,资本是不是更加慎重了?经过这一轮的大浪淘沙,企业应该锻炼怎样的能力,才能度过资本寒冬?这个热门赛道还能“回温”吗?

李钢:整个医疗健康领域可以细分很多行业,生物医药、医疗服务等等。我们最近做了一个统计,按照这三个细分赛道来看,1~6月份,生物医药投资数量同比下滑大约10%,交易金额的下滑大概是20%,而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数量下降40%,交易量下降超过80%,这可能和很多人的认知不一样。

实际上医疗领域是一个跟政策相关的行业。作为产品类型的创新药,经济下行的环境,受到影响反而是这些细分行业最小的,这也说明了投资人对未被满足的需求是有期待,对于干扰因素少的细分赛道依旧会充满热情。

杨云霞:我们经常讲医疗行业有“三高”:高度监管、高度技术壁垒、高度资金壁垒。不管资本市场好与不好,医疗行业的这三个特点都没有发生变化。作为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我们其实始终是一个长期的陪伴者,所以二级市场的波动对我们会有干扰,但并不会动摇我们去投资企业的基本标准。当我们在看一家企业的时候,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可能是两个部分:一是资产,二是团队的构成。所以不管是在创新药领域还是医疗器械领域,只要能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本领,团队也能将其推广下去,我们就认为是好的企业。

所以根据我们的观察,不管市场冷与热,优秀的公司从来都不会融不到钱。真正有风险的企业是那些创新性并不足够、差异性不够明显、盲目追风的企业。在资本市场所谓的寒冬到来的时候,这些企业会感觉尤其寒冷。

王海蛟:创新药的浪潮从2016年开始,尤其是经过2019年、2020年的逐步升温,到2021年的6月底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里面有两个市场是比较容易被当做风向标的,就是港股市场和美股市场。2021年6月底见顶的是港股的生物医药指数,作为没有盈利企业的重要参考指数,到那个时候达到了峰值,从那个时间点到今天,12个月过去了,大部分港股18A类别的公司市值跌到了当时的1/3或是20%,这些风向标的存在让没有上市的企业很难受,因为对标公司的市值只有过去的20%,你怎么谈估值?

从2018年港股18A设立到2021年,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正反馈,在二级市场买入这些公司的投资人多数是没有赚到钱的,所以二级市场的投资人认为,不赚钱的公司,你的基本面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我干嘛要买你?”今年更多投资人关心的是财务指标

当年上市之前我们做到10亿或者20亿的收入就认为是可以盈利的,但很可惜,现在港股18A制度下,即便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已经做到了40亿收入级别,但也没有实现盈利,所以就导致了大家的信心有所下降。

对于我们做一级市场投资,现在对公司的建议,第一毫无疑问做好自己,因为做企业不是炒股票,我们是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基本功。

第二,如果是做me-too类的产品,我建议要慎重考虑是否保留这个管线,不管是转让还是砍掉,都比现在继续往前推进要好很多如果做的是一个 bes- in-class或是first-in-class的创新产品,我觉得是要坚持的走下去

其实市场一直都有好的企业是能融到钱的,比如前几天信达生物宣布获得赛诺菲投资。另外,我们也能看到,已经上市的一些标杆企业也在努力自救,比如信达和君实在优化自己的结构和成本,努力实现尽快盈利,我想有一些标杆企业在这个市场会逐渐走出来。

贺文斌:从2014年、2015年开始的创业浪潮,二级市场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刚开始大家都初创期,管线中的产品都在研发中,只有管线没有销售收入也没有利润,大家主要看管线来给估值。

但在史无前例的具有代表性的PD-1出现之后,大家回过头来看,除了研发管线外,我们还要求企业具备销售能力,虽然国产的几家PD-1几乎是同一时期获批的,但大家后面的放量完全是不同的结果,销售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们看企业的审美从过去只看管线到现在看管线跟销售两个方面,具有比较强研发能力、充足管线、强大销售能力的公司,可能是二级市场比较容易选择的公司。

【航行远方,出海之路驶向何方?】

财经网:创新生物制药领域“过山车”式的波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同质化的企业增多,“内卷”加剧。解决“内卷”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走出去,实现出海。

很多创新药企“闯关”FDA、“冲击”欧洲EMA、足迹涉及新兴市场,特别是在疫情之下,更多的疫苗、器械走向海外市场,企业出海的意愿是很强烈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备怎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更好的走出去?企业在海外市场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贺文斌:国际化的道路已经从1.0走到2.0阶段。如果看整个医药行业的国际化道路,按板块区分,做的比较好有三个板块:CXO、原料药、医疗器械,仔细比较可以发现,过去中国产业追求性价比,具备比较优势或是成本优势、工程师红利,不管是迈瑞医疗还是药明康德,都是凭借这一点实现了国际化。

往后的话,我们看到中国产业的创新发展,无论是药物还是器械,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比拼的不仅是成本和性价比,更需要的全球原创的能力

现在来看,创新药械领域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的原创暂露头角,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我们现在已经从1.0向2.0转变,我相信之后会迎来一个黄金时期。

王海蛟:过去医疗领域比较成功的出海案例中,多数是2B(大B)或者2G,相对来讲,我们只要做好研发、生产、注册和制造,而销售环节并不需要投注太多精力。而这次疫情期间,出海的产品包括了新冠试剂盒、新冠疫苗,都是大单品。

在国内我们的制药、医疗企业都将面临支付端集采的问题,所以出海是所有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怎么做好出海?我觉得我们以后可能要更多的做2B(小B)、2C。

说中国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生产出来什么,就要在当地卖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加强对当地市场探索比如由于疾病谱不同,就算同一个适应症,我们认为在国内是痛点,而在当地市场未必是痛点。这种情况下可能要考虑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

杨云霞:举个例子,我们一家被投企业,创始人原来在某大型跨国公司负责亚太市场,自主创业之后,把中国生产的检验产品带到了一带一路国家。

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出海就要走到发达国家,走到欧美市场,但实际上世界是非常多元的,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市场。

我想表达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在考虑出海的时候,要仔细思考面对的客户是谁,面对的市场是怎样的,这个和你的产品定位有关;

第二个维度是在产业链上寻求机会,现在医药领域整个产业链的布局都是非常全球化的。像药明康德等等公司就是在产业链寻求机会,如果我想去出海,除了要走到终端市场去看,也要看企业可以在全球的产业链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李钢:我们看到有趣的现象,第一,所谓的劳动成本优势,在最近3~5年的时间里已经慢慢消失,但是我很认可工程师红利。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服务的一个客户做的是类似毒麻药品管理,这个领域在各国都是强监管的。这家企业在药物存储的盒子底部增加了一个感应器,产品拿走,因为重量减轻,后台会产生感应。这种创新虽然不是从0到1的创新,但发挥了工程师红利。

第二个就是团队是否具有国际化视野,是否做过国际化的业务,是否能在过往国际化的业务吸取经验或者教训在后续做得更好

【投资风向是否随大趋势而转变?】

财经网:现阶段,资本在一些“过热”的赛道上,态度逐渐趋于冷静。

而我们可以看到,在头部机构的投资名单上,已经出现了诸如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生命科学、数字医疗等领域,这些领域不是刚刚出现,但却似乎在最近的短时间内成为了新一轮的风口。

我们在细看这些领域的时候发现,这些医疗健康领域的新风口似乎是契合着当下广受关注的“新能源”、“碳中和”、“智能制造”这样的大趋势。

经历了这一轮的整体估值回调,目前的投资逻辑发生转变了吗?

王海蛟:我们当时看合成生物的逻辑,是因为要解决一些人类共同的问题。现在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是环境问题,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所以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这应该是一个比较长久的命题。我们希望减少石化资源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于是生物合成就慢慢的放到桌面上,碳中和ESG可能是未来一个长周期的主题。

第二个是数字疗法,我们的生活逐渐线上线下分不开,虚拟与现实变得越来越无法分割。我想未来会越来越依赖数据技术,不仅是数字医疗, 在生产制造环节也出现更加柔性化的趋势,一些医药公司可以逐步做到,即便是普通的药品,也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做到缓释时间不同,从而能实现相对更加长效和有效的治疗效果。我们未来的生活越数字化,必然将带来了这种研发生产和产品终端的越发数字化,这是一个大趋势。

杨云霞:合成生物学也好,数字疗法也好,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十多年前我开始做投资的时候,大家都在投fast follower,都在投仿制药,还有一个很大的主题是进口替代,今天进口替代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但是大家也在越来越多的关注创新,这是什么原因?

我觉得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背后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改变,整个中国医疗产业高速发展,从快速跟进的时期到达了一个平台,爬坡的速度减缓,很多事情需要自己解决,过去所谓的后发优势出现了瓶颈。

我们前面那么多年的努力带来了什么?医疗是一个deep-tech的行业,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行业。我们今天的投资逻辑可能跟5年后的投资逻辑又完全不同,因为我们不管是工业技术、数字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导致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李钢:说到数字技术本身,我觉得不管投资还是临床,不必过多的仰视,亦或是过度的厌恶,数字化只是一种方式。

提到数字疗法,我们服务的一家企业是在眼科领域,针对青少年的眼科疾病,公司的一款产品瞄准了院外市场对于便利性的要求。又比如之前提到的互联网医院进医保的问题,在疫情下,普通患者线下就医的难题需要解决,互联网医院发挥了作用,行业内大家呼吁很长时间的进医保的问题也得到了推进。

所以我觉得首先一定要有需求,如果没有需求,任何酷炫的技术都没有意义。

另外脑科学这个领域,我认为可能会不止颠覆一个赛道。通过对大脑结构的认知,或能改变疾病治疗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服务的一家企业,业务内容包括了意念控制游戏,同时也覆盖了疾病治疗,比如抑郁、睡眠干预。

贺文斌:有两句话:医疗永远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创新会创造新的供给和需求。大家看到一些新的方向,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两方面。

我更多谈一下生命科学这部分。这几年疫情助推了行业的发展,比如说很对工具类产品在不断更新,如何检测变异的病毒主要依靠我们的基因测序,核酸检测用到了最基础的工具就是PCR和测序。

在工具方面,这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包括华大智造等公司发展起来,国产制造将成本大大降低,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技术有机会走进千家万户。

而在治疗端,比如在mRNA领域,Moderna是美股市场崛起很快的一家公司,就是有赖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生命科学板块在疫情的助推下实现快速发展,后疫情时代还会迎来一个长足的进步。过去我们认为在国内的分子诊断板块,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工具,这些年我们配备了这么多PCR等专业的检测仪器,我觉得未来生命科学领域可能会实现加速发展。

【把握价值规律能否穿越周期波动?】

财经网:经历了这一轮大浪淘沙,市场需要更有差异化、具备更新更早技术的企业,但这也对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资人需要穿越周期波动和短时效应,透过迷雾坚持恒定的价值规律,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分析框架?

杨云霞:我们沈总经常讲,红杉是一家科技型企业,我们对于技术的深挖是刻在基因里面的。我们也称自己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所以我们要保持对最新技术的敏感度,既要了解过去,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更要感知未来,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怎么能从迷雾中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可能要对未来做出判断,我们希望至少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

从这个维度上来讲,红杉非常关注组织内部的学习和研究,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发起一个研究,找到小伙伴,大家一起研究,然后将这个成果进行分享。这在我们内部是很惯常且是周期发生的。我们每年会有一个盛大的优秀论文评选,大家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这个年度在各自领域内他认为最优秀的研究报告。

王海蛟:投资方面做到博观约取,尽量多看多学投资人本身不创造产业,我们从产业中汲取经验,知道产业在做什么,学术方面有什么新动向。

第二点是谋定而后动,我们看完之后不会轻易出手,一旦出手可能会连续出手对于同个企业可能会多轮加注,甚至一个行业,哪怕之前错过了,后期在B、C轮也会进入。

我们是一个比较积极主动的机构,投资完成之后,我们会参与公司战略制定和后期发展,因为我们是聚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基金,所以我们也能够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产业信息。

另外,我们比较注重企业的投后管理,这方面我们每年都举办自己的医疗健康峰会,支持我们的投资企业发展,邀请专家、企业,对国内外的新动向做交流。

李钢:相比于作为买方的投资机构,我们投行作为卖方,选择服务的客户时,标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要看行业是否具有壁垒;管理团队是都精干务实具有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我们会有一些服务的侧重点,一旦选中一家企业,我们可能会服务较长时间。

所以我们期待在选定一个行业、一家企业后,能够用我们的产品或者工具,陪伴企业不断成长为参天大树。

贺文斌:就券商而言,我们去看医药行业,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家企业的技术壁垒有多高,是不是容易被取代,或者竞争对手取代他需要多长时间,多高成本这是投资最顶层的逻辑

但其实你会发现,不可取代的公司或者说技术壁垒特别高的公司其实并不多。退而求其次,我们会从其他几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国际化,我觉得A股市场已经对优秀的公司给出了答案。

而从赛道来看,在消费医疗领域,有消费和医疗的双重属性,受政策影响小;创新生物医药领域,我们也经过了从过去的火热到现在回归正常,虽然面临风险,但是创新仍然充满机会。

【“谈恋爱”到“结婚”,投资人和企业家如何双向互动?】

财经网:资本和产业是双向互动的。

有人把投资人和企业的关系比喻成“谈恋爱”到“结婚”。如果没有找到理念一致的双方,就容易出现  资本在寻求回报的过程中,原本由企业家掌控的步伐,有可能会被资本的力量推到另一个发展方向上。而另一方面呢,在医药领域,又有很多是科学家、医生创业,投资人需要提供的就不只是资金,还需要更多资源支持。

因此,就要在 企业稳步发展和资本助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怎么寻求平衡?这场“恋爱”到“结婚”的过程中  怎样才能“携手走下去”?

贺文斌:资本对公司发展肯定会有影响,但是优秀的企业家要坚持自己的方向,不会受到资本过度的影响,不要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市场上有一家企业,几年前多个产品受到集采影响,公司开始转型医美,当时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但今天来看,公司的布局是有长足发展的,新产品的放量也很快,公司又重回市场的风口。

所以我觉得资本对公司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好的公司优秀的企业家会坚持自己的方向。

什么样的投资者适合投资什么样的公司?每个公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喜欢看赛道的、有喜欢看企业家的,所以我们二级市场的分析师会从技术壁垒、国际化、创新性等几个方面来看。

王海蛟:投资人和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双方,而不是最大或者最好的。正如我们常说的,要找你的Mr.Right,而非Mr.Best。

比如在一级市场上,企业要考虑基金的期限,比如企业要10年才有产出,面对一支7年期限的基金,双方就容易产生矛盾。第二要看投资人的偏好,风险厌恶型的基金经理面对一家要做全球化的早期企业,其实是很难定价的,他可能更喜欢偏后期的项目。又比如有投资人特别关注企业文化、行业天花板等等,所以要找到合适的两方。

杨云霞:我将双方比喻为生命科学领域“酶和底物”的关系,酶是起到加速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底物的存在,酶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底物也是一样的。两方确实要很好的契合在一起,效益才能最大化。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投资人和企业家是需要共同学习的,如何找到合适的双方,大家在携手成长过程中相互磨合,最后形成一个更有默契的组合。

李钢:我们作为中间牵线搭桥的一方,见证了很多故事,有产生矛盾的,有长久走下去的。我们服务的一个客户很典型,一家机构的投资人给的估值并不是最高的,但企业家还是选择了这家机构,究其原因,投资人和企业家都曾供职于同领域的科室,两方有共鸣,明白临床痛点,互相理解,所以我们认为双方大概率可以走向下一个milestone。在这个case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有成功的合作。

【作者:段静远】 (编辑:段静远)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阅读

要闻

编辑推荐

  • 宏观
  • 证券
  • 金融
  • 产经
  • 汽车
  • 科技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