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十问 | 秋山房辛子墨:在品牌从“站起来”到“走路”的分水岭,不能只取悦主理人自己_消费_产经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产经频道首页 > 消费 >
 

创客十问 | 秋山房辛子墨:在品牌从“站起来”到“走路”的分水岭,不能只取悦主理人自己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24-04-30 15:57:00
字号:

定价从百元到千元不等的秋山房器皿,已无法被“艺术品”或“日用品”单一定义。就像它的器型线条设计虽相对严谨,但经历1300度以上的高温出窑,被火焰、苏打、泥土生发出的釉面花色仍可能超出预期——创作者称它为自然界无常的神来之笔,欣赏它的受众也愿为此一掷千金。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个性化形象是一个品牌脱颖而出的锐利之剑,也可能是向规模化产能扩张的防御之盾。

成立四年的秋山房,就正处在一个品牌从刚学会“站起来”到“走路”的分水岭。从纽约留学回国的主理人辛子墨、吴非夫妇在迁居景德镇后,完成了苏打烧工艺的在地化,并实现了产能翻倍。在渠道端,秋山房也从过往“收着”的状态逐渐打开——其即将在暑期开出品牌第一个线下店铺,位于阿那亚-金山岭的陶艺工坊尝试将实体零售与workshop相结合,使顾客理解一块泥巴如何烧成器皿,也让工艺被更有温度、立体感知。

图片7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我们不希望品牌到最后变成主理人出于某种工艺的热爱,而去仅仅取悦自己的东西。而期望它真的能在市场中表达有价值的内容,以器皿为媒介探讨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辛子墨谈到,无论是苏打烧的烧制风险还是商业节奏风险,都是秋山房需要去克服和面对的,这是长久战。而当下或许就是一个转化做选择的时刻。

以下为对话实录:

Q:很多人相信茅台只能在茅台镇酿造出来,乌江榨菜的青菜头只该采购重庆涪陵地区。秋山房的陶瓷器皿是否也只能在景德镇制作?在景德镇烧制时,有“神来之笔”的时候吗? 

辛子墨:秋山房陶瓷部分的制作我想应该是会保留在景德镇去完成。景德镇大概可以算是我们的“应许之地”了吧,无论是从创作到烧制的便捷,还是生活上相对慢的节奏,暂时都还是比较适合我们工作和生活。

在来景德镇之前,我和另一位主理人陶艺家吴非在美国留学,自己挖泥巴制配,每次配方不同,效果不同。回国后,吴非也在中央美术学院试过一批泥料,但没有烧出很满意的成品。后来我们把苏打窑建在他的家乡徐州的一个村庄里,每次在北京做好坯料,开车800多公里去烧制。但远距离让我们没办法快速调整节奏,所以最后选定景德镇。这边产业配套完善,各种材料都能采购到,也能随时做各类调整试验。

在景德镇的“神来之笔”有很多时刻,基本每一次开窑都会有。因为不同位置的元素吸收有特殊性,花色不一样。苏打落在里面结晶的样子,是没有人为干预的结果。这种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产品,也会有不少稳定的粉丝来收藏。我们之前就卖过一款底部黑色的部分,刚好有一块颜色烧没了的图案像小猫一样,得到大家喜欢。

图片8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从个人角度来说,景德镇相对安静、缓慢的外部环境,带给我们内在的自然流动,而某些灵光乍现的时刻,其实都发生于内在的平和之中。其次,一直坚持去做苏打烧这种相对复杂的工艺的原因,也是因为自然赋予的不确定性会带给器皿本身“神来之笔”——让火焰、空气等等让釉面自然地呈现,其中所展现的无常、鲜活、灵动的自然力量非常迷人,你可以看到釉面是如何随着火焰走向而被记录下来,对于看到“让自然去绘画”这种期待和着迷,就像小时候我们执着在山涧捡化石或者看千万年前的一颗琥珀一样。

Q:景德镇大多数日用陶瓷的设计还是走柿柿如意、高山流水这些主题明确的具象图案。而秋山房烧制的器皿无论是线条结构还是颜色变化都是另一套视觉体系。作为主理人,您希望通过秋山房的器皿完成怎样的产品表达? 

辛子墨:首先我们希望秋山房的器皿是浑然天成的,通过自然的方式去呈现器皿本原的美,让器皿拥有相对真实的生命,每一只都拥有独一无二且无法被复刻的变化,因此我们借用苏打烧这样的工艺去呈现器皿浑然天成的质感。

而从器型设计的角度,我们会从传统东方器皿中汲取元素,通过再设计去呈现出传统器更加现代视角的一面,我们对于每一款器型的线条要求都相对严谨,不同线条所展现出的力量和美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会在设计层面审慎考虑后最终定稿呈现。

图片9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所以无论是器型还是釉面,其实我们做了更加克制的选择,没有特别夸大或者追求颜色过度丰富,因为我们更期待去呈现或饮或食的过程中,器皿对于使用者感官体验的铺陈,这样的铺陈就好像一层底色,放松且自由自在也不过多剥夺关注,它是更安静的存在。

在使用器皿的过程中,使用者也许会有更加平衡的感受力,去感受器皿的同时,也感受茶饮、食物。我们期待呈现出新的东方文人器的感觉,让在相对快节奏的生活中,回到茶桌前,就回归到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基于此,器皿也许本不该嘈杂。 

Q:在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的运营规划上,秋山房是否有意识的保持克制、稀缺和神秘性?

辛子墨:的确会在这个过程中去抉择和寻找秋山房契合的渠道,但其实也并没有刻意的去维持某种稀缺或者神秘性;因为苏打烧本身的产能也确实有限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更期待可以呈现出更好器皿的面貌,所以稀缺和神秘来自于工艺本身。

图片10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量化估算,秋山房今年的产能已经比去年翻一倍了。刚来景德镇一个月烧制一窑,现在一个月可以烧制两到三窑,每次大约有500件小茶杯。去年年底我们也测试过短期内能否承担更多产量,好消息是有可能的。

目前秋山房的线上店铺运营重心在小红书,未来也计划在淘宝开店铺。这需要我们将非标品尽量标准化,比如我们在小红书店铺售卖有些器皿时,会大概按照深色、浅色的选项提示用户区分。

其实线上销售有不少繁琐的环节,比如需要拍摄视频来展示器皿。但经常视频质量不让我们特别满意,比较扁平化。所以我们倾向于朋友们到线下店铺上手触摸感受。

目前秋山房有70%-80%的器皿通过线下渠道卖出,我们也一直在寻找一些调性契合、彼此认同的线下空间来做展览、沙龙、联名活动。

Q:秋山房近期在承德成立了新的文化发展公司,今年暑期,秋山房在阿那亚-金山岭的陶艺工坊据悉将开业。这个工坊和平时我们见到的那种购物中心陶艺室的商业模式相似吗? 

辛子墨:和购物中心里面陶艺室的商业模式会有一些区别。在阿那亚-金山岭是我们首次尝试将实体零售与workshop相结合。选择这种模式一是秋山房的器皿相对重工艺,而整个工艺流程其实是对很多人相对陌生的部分,可工艺的过程又很重要,从泥巴开始是如何烧成器皿的,这其中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匠人汗水的果实。 因此,在销售区的后场,将会提供场地给客人自己去尝试制作器皿直至烧成。这样的过程,也会让所销售的器皿本身变得更加有温度、更加立体。

图片11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其二是,玩泥巴这件事本身就是很疗愈的过程,就像我们小时候,可能不带有太多的期待和对结果的渴望去捏泥巴的时候,过程远比结果重要的多。

而在现在比较繁忙的生活之余,也希望可以有一个场地提供给大家,去专注合一体验单纯的时光,同时也期望做陶艺本身可以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学一种相对原始的技能,用自己做的器皿去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给繁忙生活一个呼吸的空间。

所以我们给阿那亚-金山岭的工坊定位就是“家门口的陶工坊”,也许周末除了现有的娱乐生活,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简单的玩泥巴。 

Q:如果把秋山房的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您觉得最重要的几个分水岭是什么时候?不同阶段您对这个品牌思考的重心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辛子墨:2020年我们建立了秋山房,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第一年也许是很重要的节点,今年也会是。

其实初创品牌的时候,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们热爱这个行业,也热爱慢下来的生活方式,只是想去分享,其实还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当时去克服工艺方面的问题比较多。苏打烧是西方工艺,在景德镇去制作苏打烧器皿,会去经历一个在地化的过程,要让工艺克服“水土不服”等产生的问题。

比如在苏打烧起源地,它的地里长出的釉料、高白泥、紫砂、矿石都有地域差异。在烧制过程中都会敏感感应到继而影响发色。我们刚到景德镇的时候使用当地的泥料,可能你期待浅灰色的成品,但烧出来是黑色。每种泥料的可塑性不一样,这就是不同地区工艺本土化的探索过程。像中国的唐三彩流传到国外,也有很多艺术家用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创造作品。

图片12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所以秋山房第一年是一个刚刚站起来的孩子,接下来要学会走路的阶段。而今年会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从今年开始,我们会对品牌进行升级和完善,无论是工艺还是品质到价格带,都会有计划的去调整。

考虑到苏打烧的工艺成本很高,比普通陶瓷成本高出两到三倍,且不同器型的成本还会有差别。市面上保留手工工艺的苏打烧器皿大部分都要三四百元了。而秋山房目前的手工小茶杯,从100元到1000多元的都有。短期还是保留宽泛价格区间。

这么做是希望借助100多元的轻松入门价格,让工艺不被束之高阁,避免大家买回去不舍得用。因为器皿最大意义是人在相处过程中感受,提升对物件的感受力。如果价格定的特别高让人望而却步,这就违背我们初衷。

品牌方面的内容也逐渐清晰,比如秋山房的“个性”画像。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希望自己可以保持清醒地去抉择。

我们将在今年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线下店铺,且是带有体验式的,这其实会是一个挑战,金山岭是精神属性比较强的社区,山上对于秋山房来说,其实也是另一个家,但这个家是要会客的,所以如何接待周到,让大家在这栋房子里面轻松自在,需要去探索。

Q:秋山房目前的股权架构比较简单。这些年有没有一些投资机构来找您?苏打烧烧制过程的风险,与一个生意的商业节奏风险,哪个更让您陌生或焦虑? 

辛子墨:暂时还没有投资机构找到。

其实无论是苏打烧烧制的风险还是商业节奏风险,都是秋山房需要去克服和面对的,这是长久战,因为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就像在开一艘船,不随波逐流,遇到风浪需要及时调整节奏调转方向,对我来说,任何时刻焦虑其实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不陷入焦虑而转化焦虑为养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刚来景德镇还没有秋山房这个品牌时,自己比较迷茫。对于销售等很多问题没有思考过,或是没有站在商业品牌的模式角度去考量。当下或许是一个转化做选择的时刻。

在销售范畴,我个人不是说想要赚多少钱,想着如何把别人的钱赚到我的口袋里。每一次跟顾客、朋友的聊天更多是分享苏打烧这么有意思的工艺,每一款器皿都能感知到独一无二的细微差别。所以前几年秋山房没有花大力气营销铺渠道,整体是“收着”的状态。接触的都是自然而然跟我们频率相匹配的渠道。

阿那亚陶艺工坊开业后,前期肯定会两地频繁出差。我们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毕竟是首次尝试特殊空间的两种用法,会自己投入运营。

秋山房当下有10位员工伙伴,都是80后、90后。规模还没有能跟承接特别庞大销售渠道的能力,还是想做一个小而美、分享生活方式的品牌。

Q:秋山房的苏打烧有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特性,烧成的结果介于可控与不可控之间,而大部分的消费品牌从因个性特色受追捧,到产能规模变大的路上,必然走向标准化,且出品的一致性会被视为品质的保证。秋山房是否未来也会面临这样的抉择? 

辛子墨:秋山房一直在面临这样的抉择,也并不希望品牌最后就变成主理人出于某种工艺的热爱去仅仅取悦自己。而是真的能在市场中表达有价值的内容,以器皿为媒介探讨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图片13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其实我们一直也在思考有机的、不可复制的器皿与标准化商品的分水岭,这分水岭是更偏精神属性的。就像祖父母对家中的旧物件都如数家珍,可以和街坊邻居娓娓道来物件来历、如何辗转到现在的家里。物件背后故事的价值远远高于物品本身的价值属性,因为物件成为某种情感的承载,它才是独一无二且无法被复制的,这是物所带来的心绪上的感动,而秋山房试图去创作的器皿正是这种物感在某个午后的茶桌上灵光乍现的时刻。

器皿是变化且鲜活的,这样的感受力我想更应该依托自然的工艺去创作而不是人刻意为之,因此自然造物的理念更应该在商品繁杂的现今去被推广。

如今可以购买的物品太多了,但是生活里还有哪些物件是我们去倍加珍惜的?就好像我们挚爱的人送给我们的棉麻衬衫,我们也许会选择放弃机洗,而手洗之后衣服被晾晒在阳光下散发出清香,这些温暖的微细的感受力,也许短期内是机械没有办法抵达的

Q:构成与标准化商品分水岭的精神属性,是否需要等用户完成购买、所有权转移后才能自己创造?

 辛子墨:这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在设计烧制时的自然结晶过程,就是塑造器皿精神属性的第一步。类似于一颗有机农场种植出的苹果,经过阳光照射的变化结成。苏打烧也是“陶艺农夫”经过汗水劳作,每天手工体力活创造出的作品。这方面我们也准备通过更多视觉、文字来更感同身受的传递出来。

 第二步则是用户在决定购买时,一定是那一刹那的心绪流动吸引到自己,器皿让自己感到喜悦平和产生的情感链接。第三步则是使用过程的开片。每个人“养”出来的釉色不同,比如喝普洱的可能金线纹养的快,喝绿茶可能养的慢。这种器物衰老的过程,也会给人启发,我不会贪恋它是崭新的,没有人是永久不变的。

Q:作品数、流动性、成交率是外界平常对艺术品市场关注的标尺。在您眼中,艺术品的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秋山房给自己的定位和定价主要是基于哪些考虑? 

辛子墨:我想艺术品的价值远远高于它本身的价值,它也许并不太符合用很商业的计算每一个环节成本,最后推导出销售价是多少。艺术品的价值更多产生于,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如何被材料所转化,且转化之后调动了观者某种心绪的流动。 对我个人而言,艺术创作本身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感受链接更有价值;但从这个逻辑来说,也许艺术品的价值与市场定价也许会有非常多因素的影响,杜尚的作品《泉》在这个问题上就很有代表性。

秋山房的价格带区间相对广,在务必要保证品质的同时,我们暂时还是期望可以保留这样性价比相对高的定价区间。器皿能被更多人使用,是秋山房所要去践行的。  

Q:哪位艺术家或者商业品牌的某个作品、故事给您吸引力?有些艺术家说:“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秋山房的创作动力是什么? 

辛子墨:观夏、梵几、煦都是我个人很仰望的品牌,因为不仅有态度且贴近生活,对于味道、触感、物感的传达,都是特别值得我去学习的。 

秋山房创作器皿的动力,和艺术家创作的思维可能还有些区别。我们更多是把用户以及用户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关注器皿本身是否好用,是否可以安静的待在家居生活空间里,也注重器皿的物感、质地。

另外就是传递秋收的喜悦,朴实的,就像农夫摘果子,这可能更偏向于我与吴非平时制瓷过程中的体验,因为每一次开窑都是秋山房的一次秋收,苏打烧的不确定性,也仰仗于自然到底会赋予我们什么,要学会去应对无常变幻。 

林辰/文

(编辑:林辰)
关键字: 消费
分享到:

热门文章

要闻

编辑推荐

  • 宏观
  • 证券
  • 金融
  • 产经
  • 汽车
  • 科技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