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徽菜企业上市,小菜园映出中式正餐连锁化及快餐化趋势_消费_产经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产经频道首页 > 消费 >
 

又一徽菜企业上市,小菜园映出中式正餐连锁化及快餐化趋势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24-12-24 19:24:51
字号:

继同庆楼之后,在餐饮业IPO相继启动当下,又一家主打徽菜餐饮企业小菜园迎来上市。依靠“小菜园”门店持续贡献约99%收入同时,公司也契合上市前景对未来有着更清晰规划路线。其中,扩大公司门店网络、看好并深入社区餐饮业务不仅是以小菜园为例的个别做法,也在其所代表的中式正餐行业中愈发普遍。连锁化突破、正餐快餐化,风口下的中式正餐正在加紧跟上时代步伐。

两度递表终上市,公司今年前8月收入35.44亿元

在今年两度递交申请书后,小菜园终在12月20日登陆港交所上市。

此前,小菜园曾在1月16日、7月16日两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并在8月23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通知书指出,小菜园拟发行不超过2.18亿股普通股并在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12月上旬,小菜园在通过港交所聆讯后宣布启动招股,拟全球发售1.01亿股股份,包括中国香港公开发售1011.84万股,国际发售9106.24万股,每股发售价8.50港元。同月19日,小菜园发布配发结果公告,披露公司此次全球发售1.01亿股股份,所得款项净额7.95亿港元,其中,中国香港公开发售股份数目占全球发售股份数目10%,获1.44倍认购;国际发售股份数目占全球发售股份90%,获1.29倍认购。

“从行业角度出发,小菜园的成功上市对餐饮业具有示范效应,能够激发更多餐饮企业的上市热情,推动餐饮行业的整体发展。具体至公司本身,上市可以为小菜园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关注,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小菜园上市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和机会,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谈及小菜园上市的多重意义,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

业绩方面,据小菜园聆讯后资料集披露,近年来公司总收入与净利润均呈增长态势,2021年、2022年、2023年收入分别为26.46亿、32.13亿、45.4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7亿、2.38亿、5.32亿元,与2022年相比,其2023年收入、净利润各实现41.6%、124.0%增长。2024年前8个月,公司另取得收入35.44亿元、净利润4亿元,2023年同期对应数据为30.70亿、3.95亿元。

从门店经营方面来看,资料集另披露,公司门店层面经营利润率由2022年的14.2%提升至2023年的19.7%,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成本及开支。同时,公司亦已普遍对所用原材料及消耗品和门店层面租赁及物业管理相关开支方面实现成本管控,尤其是2023年。当年,原材料及消耗品占收入百分比由33.9%降至31.5%,门店层面租赁及物业管理相关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由9.8%减至7.9%,且“小菜园”门店日坪效也由66.8元增至78.4元,增幅达到17.4%,即便在2024年前8个月前两项比例有所提升,但小菜园指出,“普遍呈改善趋势”。

在营利双增与门店层面经营利润率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小菜园也在进行数次分红,包括2021年宣派股息1.5亿元,并于2022年结清该等股息;2023年宣派股息1.35亿元,并于同期结清该等股息,全数均以现金支付;截至2024年8月31日止8个月宣派股息1.88亿元,并于同期结清有关股息。

值得注意的是,虽拥有“小菜园”、“观邸”及“菜手”等多个品牌,但公司也提到,目前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小菜园”品牌门店。截至2024年11月28日,公司建立了663家直营门店组成的门店网络,覆盖中国不同地区,基本上均是“小菜园”品牌,其在收入方面也是如此,2021年、2022年、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8月31日止8个月,来自“小菜园”门店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98.7%、98.8%、99.1%、99.0%。

相较往年,在截至2024年8月31日止8个月统计数据中,“小菜园”门店的同店销售有所波动,对比上年同期减少11.4%。对此,公司给出的解释主要为2023年前几个月中国餐饮市场的消费者支出迅速激增导致的基数效应,与其他消费领域的消费趋势一致;及其对菜品价格的调整,以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彰显高性价比体验承诺。但综合竞争格局,“小菜园”仍于业内占据着一定地位,据资料集披露,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3年的门店收入计,“小菜园”在客单价介乎人民币50元至人民币100元的中国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的所有品牌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0.2%。

加密门店、发力社区餐饮,小菜园映出中式正餐探索连锁化及正餐快餐化趋势

在小菜园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中,无论是扩大门店网络布局,亦或是深入社区餐饮业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式正餐整体的轨道指向。

关于本次上市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小菜园在资料集中指出,包括持续扩大公司门店网络、增强供应链能力、升级智能设备及数字化系统以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等。其中,扩大门店网络便系公司在资料集中反复提到的目标之一。

作为公司的主品牌,公司计划于2025年及2026年分别新开设约160家及180家“小菜园”门店。与此同时,“小菜园”品牌门店的地理位置分布也在同步改变。公告显示,公司指出将加深对现有市场的渗透,并将业务扩展到新市场。凭借在长江三角洲完善的门店分布,计划进一步拓展周边地区,如湖南及福建等,公司亦计划增加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及其他中国地区的门店分布密度,逐步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粤闽贛”的门店网络布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该等地区的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质。

但凭借开店求增市场份额的举措,或也与风险相伴。据江瀚分析,首先,新开设门店可能会为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因为门店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其次,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公司的管理难度也会相应增加,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影响门店的经营效果,甚至产生食品安全等问题。再者,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新开设门店可能还会影响原有门店的客流量和盈利能力。

“在此背景下,小菜园在拓店方面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门店的经营策略。针对质量问题,公司可以加强门店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确保门店的经营质量和食品安全。更重要的是,小菜园还需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资金链条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关于如何尽可能避免拓店造成的隐患,江瀚补充道。

在持续扩容的中式正餐赛道,连锁化率的提高愈发明显。结合《中国餐饮品牌力白皮书2024》统计,从2023年开始,中式正餐赛道逐渐回暖。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全国中式正餐门店数超过130万家,从品牌门店规模来看,100家以上区间品牌数占比与2023年相比提升了0.07个百分点,500家以上区间品牌数首次实现了“0突破”。截至同期,在“小菜园”600多家门店后,“绿茶餐厅”、“西贝筱面村”门店也分别超过400家、360家。

对菜系进行分类,红餐产业研究院还针对该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9月,在100家以上门店数的中式正餐品牌中,湘菜和川菜品牌数占比最多,分别为21.8%和19.2%,紧随其后的粤菜、东北菜、江浙菜占比达12.8%、11.5%、7.7%。除八大菜系之外,部分地方菜系也在快速发展,例如青岛菜品牌“吕氏疙瘩汤”门店数超过100家;北京菜品牌“小吊梨汤”、重庆江湖菜品牌“杨记隆府”等均开出了50余家门店;温州菜品牌“去茶去”、新疆菜品牌“金柱大盘鸡”等也均有30余家门店。

在将中式正餐门店做“大”的同时,该领域玩家也在同步探索更多正餐快餐化门道。对此,小菜园在资料集中披露,主要针对社区餐饮市场,其于2023年第四季度成立“菜手”门店,且为“菜手”门店菜品定价,以实现客单价介乎20元至40元,截至11月28日,“菜手”在营门店为3家。“我们相信‘菜手’品牌能够把握庞大中式社区餐饮市场的巨大潜力,并通过差异化的定价范围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达到强劲财务业绩。”对于“菜手”发展预期,小菜园如是指出。

为创新构建正餐快餐化策略,其他中式正餐品牌也使出多类玩法。红餐产业研究院还通过《泛快餐观察报告2024》还指出,近年来,另有部分中式正餐品牌通过把门店做“轻”瞄准轻正餐市场,比如,湘辣辣、兰湘子等品牌在保留传统中餐精髓的基础上,对店面设计、运营模式及菜品结构进行创新与优化。对比传统正餐,轻正餐模式目标客群相对广泛,消费场景多元,人均消费更集中在40-50元。

而在外卖市场的发力投入中,也有不少中式正餐品牌针对外卖场景专门推出了卫星店。“这些卫星店不仅可作为品牌的外卖配送枢纽,提升其人效和坪效,还能通过灵活的库存管理和运营策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库存积压的风险。同时,卫星店的设立有利于缓解高峰时段堂食与外卖订单之间的资源冲突,确保了两者的高效运转,从而全面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品牌竞争力。”谈及卫星店对品牌发展的影响,《泛快餐观察报告2024》如是分析。

告别野蛮生长时代,在消费者与资本市场均提出更高要求的环境下,中式正餐的发展策略在不断迭代,其运营亦更倾向于精细化。在小菜园身后,另有多家企业也欲在资本市场闯出一片天地。上市并非终点,而是奔赴更大舞台的又一起点,在深入资本市场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餐饮企业更需抓牢消费者。

文/王璨

编辑/林辰、徐楠

(综合自小菜园、港交所、“红餐智库”公众号等)

(编辑:王璨)
关键字: 餐饮 小菜园
分享到:

热门文章

要闻

编辑推荐

  • 宏观
  • 资本
  • 金融
  • 产经
  • 汽车
  • 科技
  • 地产